柯老師走了,他的離世,一方面意味著他安息了,另一方面,也意味著他在世間,特別是在中原大學的歷史,畫上了句點。
回想起1975年我加盟中原時,他已經在中原大學工作了整整20年。曾經有八年時間,我們住在學人宿舍的忍耐樓19號上下樓層,兩家生活緊密交織,互動頻繁,加以他大我兩歲,閱歷豐富,常是我請教的對象,因此,我有機會得知一些少有人知的往事。
這些年來,在中原大學,柯老師一直以講師的身份任教,他教的是歷史,結出桃李無數。他的歌聲宏亮,令人難以忘懷,他指揮教職員詩班,帶領大家走遍全台灣、也走訪大陸和美洲眾教會,他的音樂感動了多少人!
然而,柯老師更重要的角色是:默默耕耘的幕後英雄。
他和中原的歷史有著深厚的淵源。從中原理工學院成立的初期,柯老師就以工讀生的身份參與其中,並且長年擔任人事工作,也曾任職課外活動指導,參與校牧室工作。他不僅知道中原大學的大小事,還能輕鬆說出許多歷任校長的笑談與軼事。我們開玩笑說,柯老師就是一部中原活歷史。
許多人知道,中原大學與眾不同,擁有一份特別的文獻,那就是「中原大學教育宗旨與理念」,它是尹士豪校長任內所定案並頒布的。
很少有人知道,柯老師在這份文獻的制訂過程中,扮演了一個關鍵的角色。
這份教育理念的討論始於1987年,那一年,台灣解除戒嚴,社會動盪,學校也不例外。許多學生對學校提出疑問,為何要有牧師上台禱告,為何要上宗教課程?這一年的夏天,主管研討會有個議題:是否應該制定一份清晰具體的辦校宗旨和理念。
研討會結束時,尹士豪校長承諾草擬一份教育理念文獻,將提交校務會議討論,通過後再頒布。
當時,我被指定為小組召集人。我天真地認為,這份理念文獻可以從世界上知名的大學中汲取精華,只要從他們的文獻中摘取精髓,再進行修改與組合,就能完成草案。
我向全球知名大學發送函件,對象包括哈佛、牛津、劍橋、MIT、史丹福、東京大學等。然而,我卻大失所望。
多數回信石沉大海,少數有回應的學校告訴我,他們並沒有這樣的文獻。哈佛大學很認真回信,寄來了一堆影印文件,附帶說明:他們的教育理念源自歷任校長的信念,我們可以從歷年的畢業典禮校長致詞中找到蛛絲馬跡…
身為召集人,我陷入了困境,無計可施。就在這時,柯老師說了一句話,讓整個局勢發生了改變。
他說:「中原大學創校時,當然有理念,只是沒用文字表達出來。」他告訴我們,當初共同創辦人張靜愚先生和賈嘉美牧師共同商議創立中原時,肯定有他們的理想與信念,這些信念隱藏在選聘的校長和師長們的信仰、學識和品格素養、也表現在課程規劃中,並透過各種課外活動體現,最終表現在畢業生的品性,以及持家和職場的表現中。
柯老師這一席話,讓我豁然開朗。我決定換個不同的角度出發。
為了追尋那個隱而未現的「中原精神」,我們開始訪談元老教授們,請他們回憶當年種種,也在各學院舉辦座談會,並在全台四區召集資深傑出校友們座談,聽取他們的意見。我們設計問卷收集師生校友們對中原特色的意見,然後進行整理、討論、修改,反覆推敲。兩年後,董事會終於批准了這份教育理念,已經成為中原大學發展的指南針。
36年來,它一直引領著中原大學在教育、研究和服務領域走向卓越。其背後這一段是出於柯老師的指點。
柯老師,你一生教的是歷史,如今,你已經走進了歷史長河之中;以前,你指揮詩班,現在,我彷彿看見天上眾天使組成的大詩班,迎接你回了天家!
我們永遠懷念你,安息吧,柯德仁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