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11 歐力仁主任短文分享「心靈的活水」

2024/03/11 歐力仁主任短文分享「心靈的活水」

耶穌⋯⋯對她說:「凡喝這水的,還要再渴;誰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
我所賜的水要在他裏面成為泉源,直湧到永生。」(約翰福音 4:13-14)
耶穌在雅各井的旁邊,以「討水喝」為理由,開啟他與前來取水「偶遇」的撒瑪利亞婦人之間的對話。對話的過程中,婦人連續提出數個看似隨機,實際上是彼此相扣的問題:
「猶太人何以向撒瑪利亞婦女要水喝?」;「難道你比我們的祖先雅各更偉大嗎?」;「有關敬拜上帝的地點,到底是撒瑪利亞人還是猶太人說的才正確?」
    事實上,這位婦人是一位生命中充滿了無奈與遺憾的人。因為她不但對過去(被生為撒瑪利亞人)無法選擇,甚至連現在(傷痕累累的婚姻)亦無法掌握。她深深地覺得自己是一個被生活拋棄、無根的人,不僅不受猶太人歡迎,也沒有穩定的婚姻,因此每天都到這一口由撒瑪利亞人和猶太人的共同祖先雅各所留下來的井,從中取水喝,除了解渴之外的同時,也期待能夠在心靈上與「以色列一猶太大家族」保持連結,藉此肯定自身存在的價值。
為了解開她內心深處的桎梏,耶穌直接觸及她最不願面對的現實一婚姻狀態。因為耶穌深知,「一直未能獲得衷心期盼的人生歸宿以及穩定的婚姻生活」才是這位婦人一切問題的癥結所在。正因為婚姻所帶來的傷痛,導致她找不到人生的立足點,也未曾有過踏實的生活感,因而衍生出「為何自己生為不受猶太人歡迎的撒瑪利亞人?」、「上帝到底在哪裡?」等諸多的不解與埋怨。
    這些疑惑讓這位婦人的心靈猶如一灘停滯不前的死水,亦是為何耶穌之所以要賜給她活水的原因:要使她的內在生命能夠持續湧流,不需要再寄望於那些「喝了還會再渴」的短暫安全感。單從經文的描述就可以想像,獲得活水之後的婦女有多麼地雀躍,因為她顧不得原本帶來的水罐,急於回城裡去和人分享她方才與耶穌的奇妙偶遇。
    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難免都有如那位撒瑪利亞婦人一樣的傷痕。過去或現在,你我都可能在職場、學校、家庭、婚姻,甚至是教會,受到傷害。「傷害」,無論是輕如玩笑或嘲諷,重如斥責或毀謗,都可能成為生命過程中一個難以跨越的門檻。導致靈猶如一攤停滯不前的死水。因為這些負面經驗所帶來的傷痛並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反倒深深地烙印在心靈上,成為揮之不去的夢靨。每當憶起一些值得回味的美好事物時,那種難得的幸福感總是因為「這些事」嘎然而止。值此之際,我們所需要的正是耶穌賜給撒瑪利亞婦人,使她永不再渴的活水。
其實,正如他早已在井邊等待撒瑪利亞婦人的到來,並對她說話,同樣地,耶穌也要對我們說:「我早已認識你,也一直在等待你!」。他等著擁抱你我的生命,撫平因為「無法選擇的過去」以及「無法掌握的現在」所產生的無助與失落感。耶穌早已經為我們預備好能夠使我們的心靈繼續成長茁壯的「活水」。耶穌透過歌聲、樂聲、禱告、書籍、文字、朋友、同事、家人…等不同的方式與管道對我們說:我出現在你生命的視野中絕非偶然。我要賜你喝了永不再渴的生命活水;只要你敞開心門!
Close Menu